
我们现在常见白酒多是52度
但是在过去可不是这样
六十年代以前
那时候大家对就酒的好坏评价还很粗糙
只是单纯以度数高低判断好坏
	
在1935年出版的中国第一本白酒专著
《高粱酒》
不过当时还没有度数的说法
大多为三花、四花酒
	
	
“某酒有几个花
乃某酒可加十分之几生水而为花酒也
接连如串珠
停一二分钟不灭。”
	
老白干、汾酒都是65度
一般的烧酒也大多57度
即便茅台也是55度左右
	
那时候什么是好酒?
	
用今天酒度表示
大概为60度
但什么原因让酒的度数变低了?
五十年代中后期白酒出口海外
但是客诉量有点大
投诉重灾区就在于都认为度数太高
	
竟然说白酒度数高不好喝
	
于是
四川省制糖发酵研究所经过研发
在1964年正式将浓香型白酒降至52度
1965年52度的泸州大曲出口后大受欢迎
可惜国内还习惯高度酒
反倒不太接受
但没让人想到的是
到了七十年代中期52度的酒开始大受欢迎
1975年出现了开创我国帝都白酒先河的张弓酒
仅38度
	
等到1987年在贵阳会议上
正式明确52度为高度酒
45度为中度酒
39度以下为低度酒
	
其实52度时酒精分子和水之间缔合最好
口感最醇和
所以即便现在白酒低度化趋势下也多为52度
不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大家不再贪图酒精刺激
而是对酒口感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
酒
还是饮微醺最好